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凝聚匠心 穿越周期

2023年09月07日 13: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任何个人、企业乃至行业,要想做得好,首先自己一定要有信心,保持定力,坚持重细节求品质,敢创新求卓越,如此方能抵抗经济短期波动,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

  难走的路是上坡路,形势多变、沟壑纵横。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一些情绪化的演绎和解读,不免令人感觉前方迷雾重重。如何破局,在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寻找确定性?

  就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于浮躁与喧哗中坚守匠心,“择一事终一生”,立足平凡,却成就不凡。在青海,坦言“一生只钻研一碗面”的韩玉龙,练就“拉面穿针引线”的绝活,收获了无数荣誉与幸福;在西藏,15岁起研学唐卡绘画的完德尖措,耐心地将笔尖游走于毫厘之间,让千年唐卡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就是有这样一些企业,他们将压力化为动力,以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干劲,擎起“中国创造”。这几天,华为手机突围“上新”,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网友直呼“争气”,印证中国自主创新大有可为;面临ChatGPT珠玉在前,国内企业也没有畏惧退缩,“文心一言”等国产AI大模型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令人鼓舞,提振经济发展信心。

  可以看到,哪怕外界再纷繁复扰,个人也好,企业也罢,秉持“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便能做好自己的事情,甚至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当然,任何卓越的成果背后都有枯燥甚至令人难忍的坚持,都来自日复一日的磨练。

  在一遍遍“砸面”的过程中,韩玉龙的手烂泡、起痂、再起泡……至今留有老茧;华为挺过四年多的全方位打压,印证了“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这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就是要在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分析、一次次推倒重来的过程中,不断突破并最终走出迷雾、创造奇迹。

  说到底,工匠精神是一种面对工作一丝不苟、面对困难百折不挠、面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生态度。回首过往,正是一代代人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才使我国从一个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落后的国家成长为世界制造大国。

  的确,当前不少个人、企业乃至行业面临着困难和挑战,部分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不过,风物长宜放眼量,看问题要看全局,要超越行业波动周期的局限。向前看,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要素具有长周期的优势,未来很多行业会形成新的消费场景、新的运行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在这样的形势下,任何个人、企业乃至行业,要想做得好,首先自己一定要有信心,保持定力,坚持重细节求品质,敢创新求卓越,如此方能抵抗经济短期波动,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要知道,行业低迷时,最能拼搏的优秀企业更有可能存活。

  最好的路也是上坡路,登高望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无论对于个人、企业还是行业,最艰难的时候往往也是最有作为的时机。匠心筑梦,从不确定性出发,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夯实发展之基、持续追求卓越,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中国梦·大国工匠篇】韩玉龙:“一碗拉面”带来的荣誉与幸福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完德尖措:笔尖游走毫厘,热爱传承四方

     自主创新托起“中国芯”

     以包容和审慎迎接人工智能的“中国时刻”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凝聚匠心 穿越周期

2023-09-07 13:0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任何个人、企业乃至行业,要想做得好,首先自己一定要有信心,保持定力,坚持重细节求品质,敢创新求卓越,如此方能抵抗经济短期波动,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

  难走的路是上坡路,形势多变、沟壑纵横。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一些情绪化的演绎和解读,不免令人感觉前方迷雾重重。如何破局,在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寻找确定性?

  就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于浮躁与喧哗中坚守匠心,“择一事终一生”,立足平凡,却成就不凡。在青海,坦言“一生只钻研一碗面”的韩玉龙,练就“拉面穿针引线”的绝活,收获了无数荣誉与幸福;在西藏,15岁起研学唐卡绘画的完德尖措,耐心地将笔尖游走于毫厘之间,让千年唐卡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就是有这样一些企业,他们将压力化为动力,以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干劲,擎起“中国创造”。这几天,华为手机突围“上新”,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网友直呼“争气”,印证中国自主创新大有可为;面临ChatGPT珠玉在前,国内企业也没有畏惧退缩,“文心一言”等国产AI大模型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令人鼓舞,提振经济发展信心。

  可以看到,哪怕外界再纷繁复扰,个人也好,企业也罢,秉持“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便能做好自己的事情,甚至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当然,任何卓越的成果背后都有枯燥甚至令人难忍的坚持,都来自日复一日的磨练。

  在一遍遍“砸面”的过程中,韩玉龙的手烂泡、起痂、再起泡……至今留有老茧;华为挺过四年多的全方位打压,印证了“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这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就是要在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分析、一次次推倒重来的过程中,不断突破并最终走出迷雾、创造奇迹。

  说到底,工匠精神是一种面对工作一丝不苟、面对困难百折不挠、面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生态度。回首过往,正是一代代人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才使我国从一个基础薄弱、工业水平落后的国家成长为世界制造大国。

  的确,当前不少个人、企业乃至行业面临着困难和挑战,部分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不过,风物长宜放眼量,看问题要看全局,要超越行业波动周期的局限。向前看,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要素具有长周期的优势,未来很多行业会形成新的消费场景、新的运行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在这样的形势下,任何个人、企业乃至行业,要想做得好,首先自己一定要有信心,保持定力,坚持重细节求品质,敢创新求卓越,如此方能抵抗经济短期波动,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要知道,行业低迷时,最能拼搏的优秀企业更有可能存活。

  最好的路也是上坡路,登高望远,无限风光在险峰。无论对于个人、企业还是行业,最艰难的时候往往也是最有作为的时机。匠心筑梦,从不确定性出发,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夯实发展之基、持续追求卓越,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中国梦·大国工匠篇】韩玉龙:“一碗拉面”带来的荣誉与幸福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完德尖措:笔尖游走毫厘,热爱传承四方

     自主创新托起“中国芯”

     以包容和审慎迎接人工智能的“中国时刻”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